“Tubeless is not the future,but the present.”(现在迎来了无管技术的时代。)5月23日炒股金融杠杆,2024无管微创大师班暨全球胸外科疑难病多学科会诊在广州举行。来自德国、西班牙、日本、约旦和印度等国家的18名胸外科、麻醉科专家汇聚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西班牙胸外科医生迭戈·冈萨雷斯·里瓦斯(下称“迭戈”)在观摩一台单孔裸眼3D支气管重建手术后,为这一项中国技术点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一些传统的插管麻醉对气管和声带造成机械损伤,可能延长患者恢复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无管技术(非气管插管)不仅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而且能减少近一半镇痛药物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发生和加快了康复进程。以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为例,他们术后第二天即可正常行走和进食,显著减少了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无管技术已在手术中运用
无管技术体系是什么?简单理解,即是术中不使用气管插管、不使用肌松麻醉药,通过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医生团队耗费了整整30年的时间。
1994年,中国开启了微创外科时代,作为领头人,何建行率先在国内开始了胸外科腔镜手术。因为全身麻醉对患者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会潜在地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此过程中,团队进一步思考:切口缩小了,那麻醉范围能不能缩小?
精准麻醉的概念应运而生。何建行介绍,如今的“无管”手术,正是自1996年他们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的无气管插管针型胸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何建行表示,团队既往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相较于全麻,精准麻醉大幅降低了术后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血栓事件发生率,减少术后血栓及感染导致的心、肺、脑、肝、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经历多年发展,这一种创新的方法现在已经扩展到几乎所有的胸部手术。无管技术已运用在1名肺移植患者身上,2024年4月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下的双肺移植手术。
何建行介绍,无管技术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有效避免呼吸机带来的肺损伤、膈肌功能下降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和肌松药,有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医生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何建行表示,这一项起源于外国的微创技术之所以能在中国实现迭代升级,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日渐提升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在短时间内验证某一项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实现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的提升。
外国医生曾在30个国家推广
自2012年开始,中国医生在国内外大力推广无管技术。2024年,自第15期“无管微创大师班”发布面向全球招生通知以来,吸引了亚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地区22名专家报名参加,其中有19名外国专家专程来到广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教授李树本介绍,为了让学员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本次课程围绕无管微创技术,以为患者带来快速康复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包括了胸外科疑难病例全球多学科会诊、手术机器人实验以及无管微创沉浸式手术观摩等内容。
德国外科医生达沃尔·斯塔梅诺维奇表示,无管微创技术恢复时间更短,学成之后将在德国开展并推广该项技术。
10年来,迭戈已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使用了无管技术。这一次,他在广州切身体验到裸眼3D、机器人手术“黑科技”如何赋能临床工作,将大大缩短临床大夫的学习曲线,为患者带来快速康复的体验。“这些将会引领世界外科手术的创新。”迭戈说。
“无管技术不再是一个单纯概念,而是包含了裸眼3D腔镜、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和无痛无创定位技术等内容的一套现代外科体系。”何建行表示,目前无管技术已被纳入哈佛医学院的麻醉学教材,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技术的临床价值,为全球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南方日报记者黄锦辉钱明雅
通讯员韩文青炒股金融杠杆